一般而言,并认为用户界面(UI)是一个客观的反馈,恰恰相反的是,这是一个极其主观的感受。但UI却上升到了一门学问,并且在web2.0、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的今天,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对于web2.0与电子商务网站均有其特殊性,前者是在由用户直接贡献内容,这点已经为众人所认可,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用户们心甘情愿、舒舒服服地贡献出越来越多质量优秀的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而电子商务网站就更为特殊,因其直接收入来源通常就是网站本身,那么新用户注册数、用户黏度、有效转化率等等客观指标将会直接成为UI设计的考量标准之一。正是因为这些原因,web2.0与电子商务都会较为重视UI设计。
问题并不是在于UI本身,而是在于UI中的“I”究竟是在指代什么?可以明确地认为,此处的“I”既不等于UI设计师、PM,更不等同于网站管理(经营)者,显然,这里的“I”应该是指网站的主力用户群。简而言之,UI = U not I。
首先,职业的UI设计师应该保证自己的主观体验以及操作习惯等不会带入所设计的产品中去,通常这点对于多数的UI设计师并不难做到,职业的特性要求其在设计产品界面的时候保持尽可能的客观。与此同时,大量收集用户反馈、进行各类用户角色分析与测试、对公测产品部署相应的监测点等才是王道。通过客观手段,获取主观的用户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界面设计,之后再投入进实际站点环境,获取用户反馈,,如此反复。正是基于这样的反复修正,最终方能真正提升UE。
但客观事实往往并不这么尽如人意,网站管理(经营)者、PM等均会在网站运营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灌注个人体验进行干扰。最后一不小心就会诞生一个奇怪的网站,而一个网站历史越悠久,这样的干扰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大。原因很简单,用户的固有习惯在不断地被打破——要知道,用户学习使用网站服务是有成本的,成本越高,逃离的概率就越大。而互联网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很难造就垄断,UI被反复调整而非优化过程中,新用户难以适应、老用户怨声载道的局面自然不可避免。
“用户体验”不是一项某个管理者(执行者)拍拍脑袋就能想出来,并且对专业人员进行(瞎)指挥的工作。摆正心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再好不过的选择。